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文/图
人工智能正在深度介入日常生活,当下使用的高频词汇“算法”“深度学习”等便是例证。当人工智能与艺术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4月9日,成都麓湖·A4美术馆新展“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解脱”给出了可能。
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尕策展。参展艺术家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新媒体艺术、技术与科学相交叠的领域多有建树,共展出包括声音、装置等在内的16组作品。
从形式上看,这场与科技深度结合的艺术展,也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展览的面貌。步入展厅,如同走进一间又一间密布着设备、器材的实验室。
参展作品《微·节奏》
美术馆二楼的作品《微·节奏》是一件生物驱动的声音装置。艺术家采集了麓湖·A4美术馆周围的水和土壤样本,通过技术手段将其中微生物细胞内细微的电压变化,转化为现场十余盏灯光的明灭;随后,灯光变化产生的数据,又被采集并发送到一个辅助型学习机器上,呈现为图像化的乐谱,演奏出不断变化的滴答声。
参展作品《肉身机器》
与之相似,作品《肉身机器》则让艺术家成为数据的提供者,通过手环将艺术家的心跳、血压、位置等上传至云平台,与展览现场采集到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数据一道,借由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在屏幕上生成不断变化的图像。
正如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所言,在大多数人都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附属品或工具时,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们普遍选择通过设计程序,让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相关的反应,并以运动、影像、声音等形式传达给观众。也就是说,此次展览试图让人工智能自身成为“艺术家”,以它的逻辑来进行创作、呈现作品。
例如,作品《地球合奏》是一件十分“混搭”的作品:4个来自墨西哥阿兹特克文化的鼓类乐器、一个电子系统、一个可以访问地震系统数据的软件。作品通过获取地震信息数据激活鼓槌的演奏,用声音展现地壳运动的多变性。
参展作品《本能》
这种创作思路,还让不少作品与观众产生了奇妙的互动。作品《本能》远看如同一盏台灯,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吸引观众靠近;然而当距离过近时,灯光就转变为炫目的强光并伴随尖刺的声响,仿佛人工智能在提醒观众“保持距离”。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
(本文部分图片由麓湖·A4美术馆提供)
5月31日,河北省半导体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石家庄举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第...
昨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安局、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宁波银保监局、市...
记者30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去年,福州市环境质量状况保持优良,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党政领导生态环...
前不久,南浔区司法局法助共富法护平安普法讲师团联合菱湖司法所在竹墩村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
5月25日,记者从自治区公安厅交警总队获悉,5月起至12月,全区公安交管部门将开展打击买分卖分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