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阚莹莹
“良种覆盖率低,全国只有19个省有新品种,难以满足水产良种完全自主可控的需要。”4月22日,在成都市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水产科技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陈松林一语道破水产种业发展的瓶颈。
种业振兴,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当天的大会上,我国水产种业振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渔业新品种选育技术如何革新?成为参会院士、专家的关注重点。
看问题
种质资源家底不清、新品种数量不足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水产品预计产量6693万吨,比2020年增长2.2%。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388万吨,增长3.1%;捕捞水产品产量1305万吨,下降1.5%。
我国水产品要稳产增产,基本盘在养。而如何做好养殖?关键在科技。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渔业科技攻关中,新品种的选育,为我国鱼类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我国共审定水产新品种240个,其中鱼类新品种121个。
但短板和挑战同样明显。
“新品种的数量仍然不足,100多种养殖鱼类中只有28种鱼有新品种。此外,缺乏突破性新品种,大多以快速生长为选育目标,而具有抗病、抗逆、优质、高产优良性状的突破性新品种少之又少。同时,品种进口依赖大,适合深远海、盐碱地、工厂化等新型养殖方式的品种缺乏。”陈松林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同样认为,水产育种还存在种质资源家底不清、育种创新能力不强、个别引进种核心种受制于人等问题。
而以种质退化、抗病力差、病害频发等种业相关问题,导致每年全国鱼类养殖经济损失超200亿元。
看成效
产业持续升级、育种技术实现突破
尽管新品种培育尚存在较大短板,但以四川为代表的渔业大省,近年来在产业发展、育种技术上持续突破,取得了不错成效。
四川省水产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省水产养殖面积达29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166.5万吨,同比增长3.80%;渔业经济总产值621亿元,同比增长15%;全省农民人均渔业收入1070元,增收130元。
“近年来,川渔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产品基本实现自给,用全国第十的水产养殖面积,产出了排名全国第七的水产品总量。”会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介绍。
在育种攻关方面,四川种业园区建设、科研成果均取得了突破。
眉山市东坡区年繁育水产种苗135亿尾,近年来黄颡鱼和斑点叉尾鮰种苗年产量分居全国第一和第二,全区渔业经济总产值高达22亿元。2020年,东坡区获准创建全省唯一的水产种业园,预计到2023年,当地将建设黄颡鱼、斑点叉尾鯝、长吻鮠、鲈鱼水产种苗繁育基地4个,总投资9000万元,打造6000亩的东坡区现代水产种业园。
此外,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校,和通威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在繁殖技术、品种选育上成效显著。
“我们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等单位,针对鲟鱼选育了1个‘优质、速生、耐温、抗病、耐运、低应激’的杂交品系,实现同一地区的全年人工繁殖。此外,和内江师范学院首次揭示了中华沙鳅遗传进化史,确定了中华沙鳅染色体核型,建立了种质保存、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等种质繁育与资源保护技术体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军介绍。
除此之外,省内科研单位还实现了泥鳅早繁、夏繁并集成了规模化高效育苗技术。掌握了短须裂腹鱼、细鳞裂腹鱼、长丝裂腹鱼和四川裂腹鱼的人工繁育技术,构建了完整的裂腹鱼生态繁育技术体系,提高了人工繁育效率。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养殖业绿色发展,是优化渔业产业布局,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导向,整合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科技资源优势,推进水产科技示范创建,打造长江上游优质高效特色水产集群。同时坚持主体导向,注重突出创新主体地位,体现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带头作用,真正让科技创新成为川渔振兴的动力之源。”徐芝文表示。
标签:
5月31日,河北省半导体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石家庄举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第...
昨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安局、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宁波银保监局、市...
记者30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去年,福州市环境质量状况保持优良,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党政领导生态环...
前不久,南浔区司法局法助共富法护平安普法讲师团联合菱湖司法所在竹墩村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
5月25日,记者从自治区公安厅交警总队获悉,5月起至12月,全区公安交管部门将开展打击买分卖分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