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刺绣艺术家倾注5年心血,采用传统手工绣法绣制《水乡朝晖》;栩栩如生的传统剪纸书写一幕幕“深圳故事”;一片片棕叶在羌族草编手艺人的手下变成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密码”……
今年的文博会上,传统的手工艺、博物馆的文物纷纷化身“行走的现实艺术”,在2万平方米的“文化旅游·非遗及艺术品馆”里,随处可见文化创新创造焕发的新活力。
绣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水乡朝晖》的创作者徐建华坐在中丝园展厅前,一针一线纵横交叉,线条轻松活泼、接针不露痕迹,绣出的鸟儿栩栩如生,如画般精致。
作为一名苏绣手艺人,徐建华采用的刺绣手法是开创于上个世纪的“虚实乱针绣”,这种创新手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
徐建华从1988年开始学习苏绣,如今已坚守“虚实乱针绣”33载。“手工刺绣需要耐性和毅力,还要有领悟力,一幅刺绣短则3个月,长达三五年才能完成,但正是因为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手艺,绣出来的是有生命力的作品,而不是产品。”徐建华说。
传统的手艺注入新的思想内核,作品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栩栩如生的“文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观众左手提起头戴回字纹高冠、环握中空的青铜立人像,右手捏住双眼斜长、两耳对侧展开的青铜人面神像。栩栩如生的“三星堆青铜古文物”,从四川的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搬到了文博会的现场,受到观众热捧。
“我们提供博物馆文创的解决方案。”深圳市元景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指着食指大小的“三星堆文物”书签向记者介绍。该公司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单位合作,开发了一批鲜活的文物文创产品。以秦始皇为原型改造而来的兵马俑摆件、借虎符文物灵感设计而来的镇纸,“通过我们的文创,拉近了市民与文物的距离。”元景工艺品的负责人说。
徐悲鸿文创艺术中心的刘晓宏认为,文物文创不但还原了历史,还进行了创新。“后人如果单纯对原作进行复制,很难吸引年轻人的视线。”在刘晓宏眼里,文创既做到了传承,又满足了商业需求,二者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
把更多的文物造型从博物馆“带”到日常生活,变成身边的移动博物馆,成了如今文创产品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展现形式。
“文物不应只躺在展览馆里,而应依托原作进行二次创作,文物文创是最好的方式。”刘晓宏说。(南方日报记者刘珊 见习记者曾子航)
俗话说,“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秋天正是食用坚果的
说起骨质疏松很多人都对它有很大误区,认为:骨质疏松老年人才会得
10月31日晚“双11”大幕正式拉开 退款 这一话题冲上热搜第一!与往年
11月1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
胳膊疼、颈部酸胀……这些小毛病街坊们肯定碰到过轻一点的就自己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