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清晨的露珠还在,在邛崃市孔明街道杯土社区,“嗡嗡”的机器声打破了茶园的宁静,乡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名工人正开着自走式茶叶修剪机进行冬修作业。
“专合社有近3000亩茶园,以浅丘及平地为主,专家们研发了两台这样的样机,首先在我们的茶园里试用,效果很不错!”专合社理事长陈鹏飞介绍。
他表示,专合社过去用的茶叶修剪机,要么是背负式的,要么需人力牵引,而这台由省农机院自主研发的修剪机是自走式的,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市面上常见的采茶机,能替代一定的人工,但需要工人先把机器放在茶树上,然后两个人在茶树的两侧提着机器向前走,后面两个人用大型帆布袋套住采茶机的后部,用于接收茶叶片,现在这台机器只需 1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茶园机械化已取得一定成果,推出一批适用于丘区茶园的机型,力争探索出一条适合四川的茶叶机械化道路。以上述自走式修剪机为例,坡度12度以下都可以用,适应力强,节本增效。”四川茶叶创新团队茶叶机械化技术应用岗位专家邓佳认为。
茶叶机械化打出“组合拳”
“四川茶园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但丘陵山地茶园的整体机械化作业仍处于较低水平,综合机械化率约25.44%,应该说市场空间很大,但丘区茶叶机械化也面临一定的难题。”陈鹏飞介绍,一方面,丘陵山区有更多青壮年外出务工,种茶面临“用工荒”;另一方面,市场上一些机具类型仅适合于平地茶园,如中耕机、履带式茶园耕作机等,亟待改进。
2019年起,邓佳带领创新团队成员在乡绿源专合社推进茶园机械化技术应用,打造茶叶机械化示范基地40余亩,通过引进、改造、研发适合丘区作业的机械装备,提升茶园生产效率,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缓解用工难题。
以中耕为例,四川大部分茶园多年未进行中耕作业,采春茶时人工踩踏等原因导致土壤板结较为严重,传统旋耕机平面翻土较为困难,项目组筛选了撬挖式中耕机,利用仿生学模拟动物刨土及人工锄地的特点,能够较好地适应土壤板结茶园,通过进行中耕施肥,春茶产量有明显的提高。
“除了改进优化,还进行市场筛选,针对四川茶园的作业环境,先后从市面上筛选了手持式单人采茶机、背负式单人采茶机、茶蓬修剪机、双面修边机、微耕松土机、中耕机、背负式机动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系列丘区茶园适用机具,目前在川内茶园推广使用,反馈效果较好。”邓佳说。
关键环节节本增效
丘区茶园使用农机耕、采,到底划算不划算呢?
邓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一些坡度较缓的茶园,机具采黑茶原料代替人工作业,节本增效较为明显。如1台单人采茶机通常情况下以8小时为一个作业日,每台每天可采鲜叶400公斤左右。而如果用手工采摘,熟练的茶农每人每天能采50公斤左右,则要8人才能完成同等采摘量,因此单人采茶机每天可节省7 个人工,按每个工人每天150元计算,每天可节省成本近千元。采用双人采茶机进行夏秋茶采摘,4人操作一天可完成传统人工采摘25-30人的采摘量。
“当然,名优茶的采摘环节,目前省内还无机可用,这或许是将来茶叶机械化的突破方向。”邓佳说。
而采用茶园中耕机,每天可作业12亩左右,同等的作业量需要18人才能完成,同时通过机械化作业,茶园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亩产量有所提升,
“从反馈的情况看,丘区茶园生产关键环节实现机械化后,具有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工成本明显降低,茶园亩产量有所提高,节本增效较为显著,已得到乡绿源专合社的高度认可。”邓佳表示。
据了解,除了在示范基地进行转化应用,创新团队平时还积极在省内多个茶叶产区推广机械化技术及设备,致力于将科技成果推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由于单台成本较高,在我们走过的省内很多地方,一般都把一系列适合丘区作业的农机‘打包’推荐,并优先推给茶叶专合社、家庭农场、茶业企业、种植大户等,他们种植规模大,对茶叶机械化作业有着更高的需求,也能摊薄成本。同时,建议他们在做好示范的同时,对规模较小的散户通过社会化服务满足其需求。”茶叶创新团队成员、省农机院工程师王攀介绍。
目前四川丘陵山区茶园的农机农艺融合水平比较低,专家们还针对农机与农艺融合提出建议,如:茶树品种选育时应考虑该品种是否适应机械化作业,茶树栽植时应给机械作业预留足够的行间距,茶树培育时应形成整齐的蓬面,培育的新梢萌发整齐、长度一致,以适应机械化采摘。(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俗话说,“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秋天正是食用坚果的
说起骨质疏松很多人都对它有很大误区,认为:骨质疏松老年人才会得
10月31日晚“双11”大幕正式拉开 退款 这一话题冲上热搜第一!与往年
11月1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
胳膊疼、颈部酸胀……这些小毛病街坊们肯定碰到过轻一点的就自己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