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青年学习小组
(资料图片)
第五季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四川青年如何建功新时代,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川观新闻推出“川观青年学习小组(第五季)”系列短视频,走进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故事。
本期我们走进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山地所”)的山地灾害动力学模拟实验室,探访泥石流模拟实验装置,对话青年研究员,了解泥石流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的最新进展,看科技如何助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提高。
身处室内,却产生了在野外的错觉——坡度、长度不一的玻璃槽,还原出不同类型的沟道;随地堆放的沙子、石头,其实是“人造泥石流”不可缺少的原料……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形成机理、运动过程及危害形式和范围等,在这间实验室中得以厘清。
早些年,成都山地所研究员郭晓军在这里一呆就是一天。一代一代的科研人员,通过这里的泥石流模拟实验装置,为泥石流基础理论和防灾减灾技术的创新添砖加瓦。
实验室全景(资料图)李强 摄
除了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过程,郭晓军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泥石流监测预警预报。
要实现“跑”在泥石流前面,可不是一件易事。“首先,得确定泥石流发生的关键阈值,比如雨量、流速等,这需要对流域内部进行实地监测。”郭晓军介绍,对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后,结合数值计算方法,就能得到科学、准确的阈值。而预警的及时、准确,还要依赖高精度的监测仪器及快捷的传输系统。
“以往的监测大多依靠历史数据和统计方法,结果误差较大,原因难以追寻。”郭晓军表示。而成都山地所研发的“山地灾害风险模拟与险情预报系统”旨在突破瓶颈,实现精准到小流域的山地灾害预报,画出了以米为单位的山地灾害预警“一张图”。今年以来,这一系统就已成功预警了凉山州的多起山洪泥石流灾害。
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开展实验(资料图) 李强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这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理念和创新意识又是技术突破的源泉,因此尤为重要。”郭晓军表示。
四川汛期山地灾害频发、多发。对此,郭晓军希望能够继续面向山地科学前沿,立足西部山区,为减轻自然灾害贡献自己的力量。“青年人是科技团队中的生力军,当前,科技创新被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应该抓住和享受这个时代,不断激发潜力、迸发动力、超越自我。”郭晓军说。
“热爱野外工作,以大山为家,越艰苦越坚韧。”郭晓军曾这样形容自己。最近,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如何根据监测数据,来估计一个小流域内降雨的空间分布?
“目前,我们的监测站网始终是有限的,大多时候我们都用沟口的一两个雨量站的数据来代表整个山沟里的降雨情况,这对于灾害预报来说是一个‘卡脖子’的问题。” 郭晓军解释。
山地之间,一系列的计算和验证又已开启。
记者手记
守护大山的人,也像大山一样沉默坚韧
我曾在“9·5”泸定地震后采访过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的科研人员,也曾跟随成都山地所的团队前往汶川各条泥石流沟道进行野外调查。艰苦,是我对这一工作的第一印象。
不过,这些致力于与山地灾害“较劲”的人,都很少提及工作的艰苦和枯燥。他们就像大山一样沉默坚韧,但用脚丈量出的数据,最终成为守护大山和人民的巨伞。
在交谈中,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郭晓军回忆,2010年,他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金沙江边上爬了一下午的山,登顶时,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破碎的岩石,没有绿色的树木。
那一刻,郭晓军感触良多:“原来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不全是绿水青山,但这正是祖国需要我们的原因。”
我想,大山可能没有绿树遍地,但有了这样一群致力于用科学技术减轻乃至避免灾害影响的科技工作者,“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就能落到实处,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策划:钟莉
统筹:任鸿 黄颖
编导:郭书琼 王迎
拍摄:周芷冰
剪辑:周芷冰 李蕾
出镜/稿件撰写:文露敏
设计:周桐
标签:
四川在线记者对话青年研究员,了解泥石流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的最新进展,看科技如何助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今日天府旅游名牌日历海报继续领略天府旅游名宿的别样风景,在南充市仪陇县德乡慢村筑梦阁民宿感受乡村...
2022年12月21日,总投资118亿元的利尔绿色植保系列项目落户广安经开区。两个月前,和邦生物年产50万吨双...
截至目前,已有毛哥食品、丰恒食品等30家渝资企业入驻武胜火锅产业园,投资金额超30亿元。
活动期间,广安全市各级工会面向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一系列关爱服务...